國際冷藏庫協會發布的2008年各國冷藏庫數據顯示:我國的冷庫容量為1500萬立方米。 “其實,根據09年4月17日 ‘全國冷庫企業經營創新與節能降耗研討會’達成的冷庫容量統計方法,我國的冷庫容量要遠遠大于1500萬立方米。”中國倉儲協會冷藏庫分會秘書長劉龍昌告訴記者。
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冷藏庫容量已經超過1100萬噸/次,其中,肉禽類冷庫近600萬噸/次、水產類冷庫近300萬噸/次,其余200多萬噸/次為蛋品、果蔬和冷凍飲料類冷庫。而解放初期我國冷藏庫倉儲容量僅為3萬多噸/次。
我國冷藏庫建設發展如此迅速,基于人們對生鮮食品、花卉等冷鏈商品需求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旺盛。而冷藏庫作為發展冷鏈的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近年來,商務部先后支持建成了171個冷鏈物流系統和106個配送中心。”中國倉儲協會會長沈紹基如是說。最近,國務院制定的 《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又明確提出了 “進一步加強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和配送等冷鏈物流設施,提高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比例,支持發展農資和農村消費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任務。為了進一步落實 《規劃》,各地也紛紛加大了冷庫建設的力度。如近期啟動的天津市水產品冷藏加工物流基地項目,總投資10億元,建成后冷藏總量將達20萬噸/次;海南省也將新增不同規模的冷庫199個;正在興建的武漢白沙洲大市場,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冷鏈食品企業之一……
居安思危冷庫隱患需重視
由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而催生的“冷庫建設潮”,也帶來了另一個弊端,那就是冷庫建設和經營者水平參差不齊,給冷庫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3月28日,廣東番禹橋冠冷庫冷凍設備突然發生爆炸,兩名正在檢修設備的工人被炸傷;5月14日,江西九江廬山區一在建冷庫庫房突然起火,直接經濟損失21.8萬元;7月6日,天津市河北區一在建冷庫著火,冷庫內電風扇和冷藏用泡沫板全部被燒毀,兩處房屋被燒塌,過火面積達80多平方米,上半年,我國發生的冷庫安全事故就屢屢見諸報端,一次次敲打著人們的神經。似乎一年半以前,韓國京畿道利川冷藏庫爆炸的前車之鑒,并未引起國內從業者的足夠重視。
劉龍昌告訴記者,冷藏庫安全事故主要有四種:壓縮機爆炸,貯氨壓力器發生爆裂、爆炸,制冷系統發生氨泄漏和火災。因為冷庫內含有大量易燃的保溫材料,所以火災成為最常見的冷庫安全事故之一;火災又極易引起氨氣泄露,發生爆炸,造成事故。而火災往往是因為操作者不按照操作規范操作引起的。
據了解,早在1985年,我國頒布執行的 《冷藏庫氨制冷裝置安全技術規程 (暫行)》第七十一條就明確規定:對從事氨制冷系統操作的新工人,必須進行安全生產的入廠教育、車間教育和現場教育。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的技術訓練,并由地方商業部門會同勞動部門發給合格證書,無證不準獨立操作。
“對于制冷行業來說,在制冷設備的安裝、維護方面,只要按照規范去執行,事故的幾率可以控制為零。反觀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冷庫事故,不按照規范要求操作,是一大主因。”劉龍昌說。
除此之外,人員技術不合格和防災意識淡薄,也是引起冷藏庫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隨著冷庫技術裝備水平的大幅提升,冷庫設備的維護難度和安全管理也更加復雜。而部分企業急功近利,未對員工進行培訓便草草上崗,極易造成事故。九江廬山區冷庫大火過后,鑒定人員認為:“業主的消防安全意識淡薄,電焊工均未取得上崗證,加上麻痹大意,心存僥幸,為火災的發生埋下了禍根。電焊工撲救火災的方法也極不正確,延誤了最佳時機,導致‘小火成大災’。”
未雨綢繆打好安全“預防針”
針對這些問題,業內人士認為,相關部門應緊密結合冷庫的特殊作業環境,盡快組織制定出新的管理、操作等規程,做到冷庫運營“有法可依”。劉昌龍告訴記者,自2007年中國倉儲協會冷藏庫分會在上海成立后,就一直把推動我國冷庫建設和運營安全當作重要工作來抓。“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完善的安全管理規程,但每個冷藏企業都應該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制定嚴格的冷庫安裝、維護、使用規范,并不斷培育技術成熟的操作工,規避事故的發生。”劉龍昌說。
他還建議,冷庫管理者應該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制定應急處理預案,為冷庫安全打好“預防針”。如定期檢查制冷壓縮機和安全系統的各項功能是否正常,建筑物的承載性和耐火性能是否良好,事故處理專用設備性能是否正常,消除安全隱患。對員工進行專業培訓,使其熟悉冷庫建設、維護的程序和規范,在發生事故時能夠及時正確應對,并對其進行安全教育,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