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網訊:9月初,上海安監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造成15人亡25人傷的“8·31”液氨泄露事故中,上海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在主體建筑竣工驗收后,違規建設加工車間,占用消防通道,“事發車間系由該公司業主自畫草圖設計、邀請無資質人員施工建設、招用未經培訓的人員組織生產”。
上海安監局還稱,翁牌公司未獲安監部門頒發的危險化學品使用資質,近期開展的三個月安全生產大檢查已將翁牌公司列入下一步管控企業。然而,此前寶山區安監局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稱該公司擁有危化品使用資質。
“監管部門有一定責任,對擴建情況的巡查不夠專業。”國家商用制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小朋對本報記者稱,“從危險化學品準入到制冷設備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個環節來看,國家對整個冷凍冷藏行業的監管存在漏洞。”
多家國內該行業上下游企業及第三方監測機構的從業者及專家也向記者證實,目前中國冷藏冷凍行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無資質或超范圍經營的工程承包商承接工程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在資質方面寬松放行。
安全監管追問
上海安監局9月4日稱,翁牌公司未獲安監部門頒發的危險化學品使用資質。而9月2日記者致電寶山區安監局時,一位工作人員很肯定地告訴記者,該公司是有危險化學品使用資質的。9月4日記者再次致電寶山安監局詢問,工作人員未予回應,稱了解相關情況的人員都已參與事故調查中。
根據2009年國家發布的《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最新標準,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使用或儲存氨的數量等于或超過10噸,算作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
按此標準,擁有大約86噸一次充裝液氨量冷凍系統的翁牌公司冷凍系統,屬于重大危險源。
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布的《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2011年12月施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安監部門應當加強對存在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單位的監督檢查,督促單位做好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安全評估及分級、事故應急預案編制等工作。
上海安監局所指發生管帽脫落、引起氨泄漏的液氨管路系統,正是在違規建設的加工車間內。
劉小朋稱,雖然國家沒有強制規定,但業界操作時一般主張加工車間離冷庫保持一定距離,氨管不能進入人員密集的加工車間,要想把冷庫里的氨引進入車間,需要利用冷媒介質等方式進行二次交換。
他推測,該廠冷庫內的氨可能有余量,未請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統籌規劃,就擅自添加管道將冷庫的氨引入車間制冷。
“安監部門此前的檢查不夠專業,也有一定責任。”劉小朋稱。
他表示,安監部門在例行檢查時一般只會對企業報備的場所檢查。上海寶山區一家從事冷庫管理、冷鏈運輸的民營企業負責人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
“如果企業對違規場所隱瞞不報,在安監部門人員專業性不高的情況下,有可能在現場看不出問題。除非有人舉報,才會找專家一起來進行普查。”劉稱。
究其原因,劉稱地方安監部門人手不夠,“根本監管不到那么細,如果對你沒上報的地方也一個個查,他們那點人哪夠?”劉說。
資質“潛規則”
記者了解到,在冷藏冷凍行業,類似翁牌公司這樣的冷凍食品倉儲加工企業,需委托產業鏈上游有資質的制冷設備制造和安裝企業來建設冷庫。
本報從業內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安裝工程公司如果不制造設備且無冷庫設計資質,在承包了冷庫項目之后,需要委托有設計資質的機構或企業進行冷庫設計,向設備制造商購買設備,向化工廠購買液氨等制冷劑,然后再進行施工、安裝、調試、檢漏、試運行等工序。
設計安裝這一環節,若無嚴格監管,比較容易“出事”。上海市安監局稱,翁牌公司事發車間系由該公司業主自畫草圖設計、邀請無資質人員施工建設、招用未經培訓的人員組織生產。
在資質審核上,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證實,“潛規則”較為普遍,有時候地方政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比如設計上,(地方政府)明知道我這個地方的設計院沒有資質,但也要讓他來設計。”劉稱,“我們在全國各地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況,挺普遍的。”
劉介紹,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時,對外來企業的危險化學品準入、工程公司設計施工安裝資質的審查會放松。
大連冷凍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文江告訴記者,行業內一些企業本身能力有限,為了應付當地相關部門的檢查,通過金錢或者關系向其他有資質的企業“借用”資質,甚至存在向政府職能部門買資質的現象。
“比如說我本身沒有資質,給你錢,然后簽類似轉包的合同,把你的資質拿過來,但是你不出人不出工,實際還是我在做。這種情況很普遍。”李文江稱。
“從危險化學品準入到制冷設備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個環節來看,國家對整個冷凍冷藏行業的監管存在漏洞。”劉小朋稱。
“以次充好”普遍
李文江所在的大連冷凍機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制冷安裝企業里三家老牌國企之一,其他企業大部分是民企,還有部分外資或合資企業。
民營企業上海申雁制冷設備工程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該行業,客戶壓低價格和惡性競爭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利潤空間不足的情況下,良心企業不愿意接單,而無良企業肯定會偷工減料,以次充好。
李文江舉例稱,有些小企業管道焊接時不使用氧弧焊,因其成本高,而改用手工焊,質量就無法達標。劉小朋坦言,全國有一半的制冷設備施工企業施工質量不達標。
記者了解到,冷藏冷凍業利潤普遍偏低,一個項目的利潤率一般在10%左右。前述申雁公司負責人對記者稱,因為惡性競爭,上海企業受到江浙兩省小型制冷設備工程企業的沖擊非常大。
“比如某個客戶企業安排一個冷庫項目競標,其實這個企業并不缺錢,但他會找五六家工程企業來競爭這個項目,競爭過程中,很多企業就把價格壓低想要中標。”該負責人稱。
“這樣的話沒有利潤空間,我們這樣的企業不愿意做,愿意做的小企業必然會降低標準,以次充好。導致現在像我們這樣按照標準來操作的企業,非常難做。”申雁公司負責人稱。
李文江介紹,大連冷凍機股份有限公司年銷售額在十五六億左右,但每年凈利潤不到3%,這種低利潤的狀況已經持續五六年。
“歐美該行業廠家如果毛利潤率低于30%是不會做的。我們企業因為是國有,所以可能賠錢也要干,但肯定不會以次充好,但也肯定不會用最好的東西。”李說。
李建議,國家應該制定價格規范,比如特種設備必須要求廠家有一定的利潤,否則安全隱患不可小覷。
農業部冷庫及制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技術負責人萬錦康建議,國家應當參照藥品食品安全的管理辦法,對冷藏冷凍行業的安全生產進行監管,對工程設計、項目施工各環節均實施許可證管理。
他還呼吁行業主管部門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在用項目盡快實施安全普查。
他建議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新建項目推行一票否決制,并加強對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人員的培訓。
“對在建項目的現場,如發現設計、施工或施工人員不具備相關規定的,立即停工處罰;對在用設備,如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情況,立即停止運行并及時整改。”他稱。
上海海洋大學制冷及低溫工程學科食品冷凍學教授謝晶則建議,政府職能部門出資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大型冷藏冷凍企業,特別是氨等制冷劑使用量較多的企業,進行強制的定期安全年檢和評估。
但人力是個問題。劉小朋建議:“安監部門可以考慮交給社會機構組織來進行知識普及、準入許可及各環節監督,才有可能減少此類事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