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斷點頻出,產品安全不保;政策標準滯后,行業發展受阻。
1月23日,一場針對冷鏈物流操作斷點與冷鏈政策標準的區域研討會——長三角冷鏈物流交流會在上海舉行。
居于國內冷鏈發展水平前列的長三角地區云集了大量冷鏈物流企業,當日,中外運、英格蘭物流、上海恒孚、眾萃等多家冷鏈企業及通用磨坊、長生食品等食品企業到會。
冷鏈斷點是行業談論頗為頻繁的問題,恰如上海恒孚物流董事長陳虹所言,每談冷鏈必談斷點,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至于原因何在?陳虹先生也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冷鏈斷點不單純是某家企業的問題,某個操作層面的問題,中國冷鏈發展缺少行業標準與政策規范的約束,這必然導致冷鏈過程中斷點的出現。”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行業標準與技術規范對于冷鏈發展至關重要,缺少法規約束,沒有行業標準可以參照,冷鏈行業出現了諸多不規范運作,最終導致冷鏈供應鏈出現斷點。
據參會代表反映,避開政策斷點不談,冷鏈斷裂最為嚴重的要數物流商與零售商的對接環節。通用磨坊全國物流及計劃經理管敏法直言,從產品下線直至到達零售商配送中心或賣場之前的冷鏈過程,生產商都是可以控制的,能夠保證全程無斷點冷鏈。但是,零售商接貨后的冷鏈過程,生產商顯然無能為力,冷凍食品露天堆放數小時的現象時有發生。管經理所說的現象在行業中普遍存在,由于零售商在供應鏈中所處位置相對強勢,生產商難以控制其產品零售環節的冷鏈,加之批發商等復雜的關系,零售端冷鏈不禁讓人擔憂。有行業人士建議,冷鏈斷點問題的解決應從零售商入手,制定統一的強制性冷凍食品收貨標準,比如接貨時產品在一定溫度下的碼放時間等具體環節,都應作出明確規定,這樣才能推動全程冷鏈。
對于上述建議,陳虹先生也表示贊同,他認為從零售端推動冷鏈完善的思路是值得嘗試的,可以逐步分階段推行。據他介紹,歐尚一直沿用的收貨標準就是一個階段性改善過程,從建立零供關系開始,每季度調整一次收貨溫度,從-10℃到-12℃,直至達到-18℃的要求。這種收獲標準既給了供應商充分的調整適應時間,又保證了產品質量。
冷鏈斷點是行業發展初期存在綜合性問題,難以解決,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無論在操作層面,還是政策層面,都應得到充分重視。據冷專委秘書長劉衛戰先生介紹,政府并非不重視冷鏈,近年政府層面對冷鏈發展極為關注,“農產品冷鏈”等概念頻頻出現在1號文件中,但由于缺少對冷鏈行業的深入研究,導致政策落點不明,農業部、商務部等多部委欲支持冷鏈卻難以落實。
劉衛戰先生同時兼任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他表示自09年11月冷標委成立起,冷鏈行業標準工作已經全面啟動,2009年獲批的冷鏈國家標準就有8項,相信這些標準的起草完成,會對冷鏈行業發展會起到一定規范作用。對于與會者提出的行業標準缺失問題,劉衛戰秘書長給出了上述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