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外空調市場環境更加復雜多變。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市場需求減緩已成事實,另一方面政府積極刺激內需,將空調納入家電下鄉提振市場。筆者綜合各方資料信息,預測今年空調企業將遭遇六大難題。
能效升級能否如期實施。定頻空調能效標準的提升將于今年3月實施,但筆者獲悉,眼下標準升級的征求意見程序還未走完,離實施尚存時日。業內人士表示,按計劃實施空調能效標準提升,是一件好事。但今年實施這一政策的社會與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若提升能效標準必然導到制造成本上升,價格水漲船高。按照宏觀經濟走勢看,我國經濟走出金融風暴陰影最快是下半年,而刺激內需的政策還要更長時間。所以,新能效標準最早要下半年才能實施。
其實,能效標準出臺拖得越久,對行業發展越是不利。這只靴子不落地讓廠家處在兩難境地。多數企業已提前完成產品結構調整,但政策不明確,令企業為難,更會引起經銷商的不適應。
空調下鄉能否提振市場。家電下鄉政策讓空調業在一二級市場漸趨飽和的情況下,向以農村為代表的三四級市場進行戰略轉移具有重要意義。
但我們應清醒看到,空調在農村市場的拓展難度較大。首先,空調不是農民最急需必備的家電產品。其次,很多農村的房屋還不適宜安裝空調,不少地方農村則剛解決溫飽問題。再次,農民消費心理更為脆弱。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自然條件限制,國內東部與西部、城市周邊與偏遠區域等差距巨大,造成消費心理更為脆弱。
中小品牌或能抵御寒流。空調市場曾品牌林立,鼎盛時期有超過百家品牌同臺競爭。目前,行業活躍品牌僅存20多家,1/3是外資品牌。這輪經濟危機沖擊較大的當屬規模與實力相對較小的二線品牌。
特別是一些品牌雖背靠大集團,但空調業務規模并不大,在行業的地位猶如雞肋,接下來“舍卒保車”亦有可能。不過,在行業集中度較高的情況下,鮮有品牌愿將多年的積累輕易放棄。一些二線品牌開始收縮戰線保存實力,謀求長遠的發展。
國內市場面臨需求萎縮?近20年來,國內空調市場都保持著增長勢頭,但今年形勢則較為嚴峻。資料表明,一級市場空調保有率已超過85%,新增需求主要來自于新購住房上。而國內樓市一直處在低迷期。此外,消費者消費信心不足。因此,今年市場出現萎縮并不意外。
當然,2009年市場實現增長的態勢并非沒有,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下鄉方面政策帶來的農村市場增長,部分抵消一二級市場的萎縮;二是夏天出現異常的持續高溫天氣,外部環增刺激市場的旺季井噴。
海外市場難續增長。近年來,中國空調市場的出口趨勢看漲。自2005年國內企業的出口量達到2560萬臺,首次超過國內銷售總量。去年雖遭受金融危機但國內空調出口依舊保持增長,增長幅度為15.03%,達到3750萬臺,占國內空調總產量的58%,占比進一步擴大。數據表明,中國空調制造業已經轉型為外向型產業。
今年,出口形勢則大為不同。空調出口的最佳時期已失去,出現下滑已無懸念。當然,往年出口基數比較小、業務重點在中東非洲的企業,也會有所增長。
這將對已成為外向型產業的中國空調業帶來嚴峻考驗。
價格戰旺季繼續上演。去年底,空調業二線品牌格蘭仕逆勢降價。意圖非常明顯,瞄準眾多品牌的高庫存壓力。通過價格戰不僅可以擴大市場份額,還讓競爭對手面臨巨大壓力。
今年進入空調旺季后是否會掀起價格戰,取決于三大因素:一是內需能否如愿啟動,包括家電下鄉等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效果顯著,實現內需增長能夠消化產能壓力;二是旺季出現持續高溫天氣條件,使得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緩解;三是出口形勢出現好轉,消化了國內市場的壓力。否則,在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下,重開價格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