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與美的,這對兒在空調戰場上廝殺持久的勁敵,眼下又展開新一輪比武。不同于昔日是非恩怨,雙方的這次比武卻是一次文明的對話與探討。
昨日,格力對外高調發布了其在空調領域的三大核心自主創新技術,分別為運用于變頻領域的G10低頻空調自適應轉矩控制技術、運用于定頻領域的采用單項定速起動永磁壓縮機的超高效壓縮機技術,以及運用于中央空調領域的高效離心式冷水機組技術。
幾乎同時,美的也對外宣稱了其在變頻領域的五大核心技術,既高效變頻壓縮機、超寬頻運轉控制技術、三管制直流變頻多聯機熱回收技術、變頻離心機制熱技術,以及"變頻雙劍"空調熱水二合一技術。
格力主打三大技術分屬變頻、定頻、中央空調領域,美的強推五大技術堅持走變頻路線。雙方技術的數量、內容雖不一致,但在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的看法上志同道合。
走自主創新技術之路
格力:堅持自主創新才更有生命力
美的:核心科技創新才是實力較量
對于格力來說,三項技術是其再次樹立國內空調行業技術領導者的昭示,尤其是在自主創新之路上的作為。對于這一點,格力總裁董明珠做出了高調的宣講。
董明珠認為,過去把別人的技術拿過來生產產品就是制造業,而現在真正的制造業就是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格力電器就是因為走了專業化,斷了自己的后路,只有一條路往前走,這種壓力往往成為了我們的動力,我們堅持自主創新走核心技術的道路就使我們有了行業里的核心地位,可以推動和引導我們在行業里面繼續發展,也才更有生命力。"在董明珠看來,是格力的專注與專業成就了其在核心技術上的成果。
如果說格力是專注于整個空調領域,那么當前的美的是在專注于走空調領域中的變頻之路。對于核心技術的控制,美的是贊成格力觀點的。
美的制冷家電集團中國營銷總部副總裁王金亮認為,當下的變頻空調競爭不再是流于表面的價格競爭與概念炒作,而是核心科技創新的實力較量,是空調產業鏈、變頻技術鏈、產品價值鏈等多方面的綜合較量。
在王金亮看來,判斷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有三個標準:第一,必須為市場所認可,能夠提供進入相關潛在市場的機會;第二,必須能夠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創造新的價值,為消費者帶來特別利益;第三,必須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競爭優勢可以持續的。
格力:"爺"、"孫"間的握手學習
美的: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事實上,相比于日本同行的領先優勢,中國空調行業技術的起步與發展略顯滯后,尤其是在變頻技術上。
格力與美的亦不例外,兩大空調巨頭都曾走過"合資換技術"之路。格力去年與譽為"世界空調"之父的日本大金建廠啟動全球戰略合作,提升其在變頻技術上的地位。
對于這樣的合作,格力董事長朱江洪心態很開放,他將格力與大金的合作比作一次"爺"、"孫"之間的握手學習。朱江洪說,"作為大金,它畢竟有80多年的歷史,而我們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論資排輩,他是'爺',我們是'孫',它有很多技術的沉淀和管理上的積累,很多企業想學都沒機會。"
雙方共同研發的變頻空調已投放到市場中,但朱江洪認為,格力沒有必要對外界宣稱這是合資開發的,理由是,"因為不管是共同開發也好還是格力電器單獨開發的也好,都是非常棒的"。
美的在2004年與東芝開利在變頻技術上也早已展開合作。通過一系列的合作,美的奠定了在變頻技術領域的優勢。在變頻市場份額上,美的也以30.6%的市場占有率(中怡康2010年1-5月變頻空調市場監測報告數據)穩居行業第一。
對于這種合作,美的看法是,"美的空調審勢度時,抓住有利時機,提前進行前瞻性的戰略布局"。也許,"合作換技術"是中國制造業從無到有的特征之一,但是在產業升級的使命下,中國制造業已經開始了一條轉型之路。
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及時找到應對路徑,不僅站穩腳跟,而且再上臺階,成為中國制造業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課題。而以核心科技武裝的"中國創造"既是"中國制造"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勝利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變身為制造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