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集中供冷”帶著節能、環保、高效的光環呈現在人們面前,市場前景也被業內外普遍看好。
從節能角度來說,夏季空調耗電嚴重,而集中供冷的綜合能耗相對空調要低許多。相關數據顯示,太原市目前使用集中供冷的4家單位,其平均制冷費用與中央空調和分體式空調比較起來要低40%至50%,所以集中供冷如能大面積推廣,將有效緩解“夏電”緊張問題。
從環保角度來說,空調所用制冷劑多為氟利昂,這對臭氧層具有極大破壞性,集中供冷所使用的制冷機組以清潔、環保的溴化鋰為制冷劑,是一種無公害的制冷方式。
從高效角度來說,集中供冷提高了供熱系統的利用率。在不少北方城市,投巨資建成的集中供熱系統每年只在冬季采暖期投入使用,其余時間均處于閑置狀態,集中供冷啟動后,這一系統在冬夏兩季均可發揮作用,有效利用了社會資源。
現狀堪憂對集中供冷大家還很生疏
11年來,由于受宣傳推廣等因素限制,“集中供冷”在普通老百姓中并不被大家所熟知,相對于集中供熱,集中供冷就生疏多了。記者通過社區采訪發現,有近50%的被訪者表示未曾聽說過,而另外50%的被訪者雖然表示知曉此事,但對于集中供冷的認識也比較模糊。大多數表示過知曉此事的被訪者認為,能進行集中供熱的地方,就應該可以進行集中供冷。
既然能夠進行集中供熱的地方就可以進行集中供冷,那為何既節能又環保的集中供冷卻遲遲不能走進老百姓的實際生活中呢?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太原熱力公司東山分公司調度室的趙主任。趙主任告訴記者,大家所認為的能夠進行集中供熱的地方就能進行集中供冷,是有偏差的,這是由于先前一些媒體在報道時對于集中供冷的“終端硬件設備”介紹不到位造成的。在集中供熱的終端用戶室內,安裝的是暖氣片,熱力公司通過向供熱管道打壓高溫熱水,進入用戶室內的暖氣片,而后再由暖氣片,將高溫熱水的熱量“輻射”進用戶室內,從而滿足采暖需求。
“集中供冷對客戶終端的硬件要求類似于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中央空調。”趙主任對記者說,用戶如要實現集中供冷,室內的暖氣片就要改為“風機盤管”,通俗來講就是“送風口”,這是由于冷水無法像熱水一樣可以“輻射熱量”,冷水釋放冷氣需要借助“風吹”。
冷靜思考:成本太高擋住“綠色冷風”
省建設廳科技發展處的一位官員說過,集中供冷之所以難推廣,主要是社會公眾認識不到位。現階段,我國冬季供熱取暖屬于“溫飽型”的剛性需求,夏季供冷則屬“享受型”的軟性消費,尤其是在北方地區,這種觀念影響較深。其次,集中供冷使用的集中供熱系統,需要使用者在房間頂部安裝一套風機系統,這筆費用要高于裝空調的費用,普通家庭也是難以承受的。
“我們一直積極主動去與超市、寫字樓、大型賓館酒店等單位進行接洽,努力推進集中供冷這項綠色事業的發展。”太原熱力公司東山分公司調度室趙主任說。
“目前居民樓的集中供冷發展比較滯后,在推動上也很困難。”談到為何老百姓難以享受“綠色供冷”時,趙主任說,“已建成的居民樓想改造成集中供冷,不僅僅是拆掉暖氣片換成"風機盤管"那么簡單,跳過費用不說,單就安裝這塊兒,居民樓的室內高度很多無法滿足安裝需求,"風機盤管"要走管路,管路是搭在天花板下面的,對已建成的居民樓來說,房頂普遍不高,改造起來困難可想而知。”
既然建成的居民樓難以改造,那么11年過去了,太原新建住宅樓全面擴張,為何綠色環保的“集中供冷”卻沒有一起發展起來?
住宅樓在開發時為什么不統一接入集中供冷呢?這是因為,開發商要考慮成本增加。蓋樓時就安裝集中供冷設備,勢必要增加投資。據了解,目前在上海、杭州、合肥、深圳等地,已經有普通居民享受到了集中供冷帶來的清涼。而從省城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集中供冷更適合于寫字樓、賓館、飯店等場所。
專家建議:只有上了規模公司才能盈利
一方面建成住宅難以改造,一方面新建住宅沒有契機,這是集中供冷走進百姓生活最大的困境。
行業的困境也在不斷顯現。“11年未曾盈利。”熱力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即使供冷收費在2008年由原來的9元/平方米調至現在的11.6元/平方米,還是入不敷出。”
“集中供冷和集中供熱一樣,只有上了規模,公司才能盈利,同時供冷費用也會相應降低。”太原熱力公司東山分公司張經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其實,若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時,在城市住宅建設及公用事業管網建設等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開發商,統一、高效地經營“集中供冷、供熱”事業,大面積、強制性地推廣新型節能建筑,鼓勵和幫助有條件實施集中供冷改造的單位和居民盡快完成改造,相信集中供冷離百姓就真的不遠了。
“綠色制冷”呼喚“綠色政策”
專家認為,應從三個方面為“綠色制冷”創造產業環境。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產業政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管理、集約化經營集中供冷、集中供熱事業。
其次,要制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促進政策。主要是從城市發展規劃、(住房和空調)技術標準、產業稅收、建設土地供給和政府購買等方面為推廣集中供冷提供產業支持,加大淘汰不節能的制冷技術。
其三,采取多種形式宣傳集中供冷供熱對于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工作和居住環境、提高生產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人們樹立取暖供冷的新理念,使“集中供冷”變成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