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數家電企業最近5年才開始海外建廠,并且有加速的趨勢。自2007年在越南設廠后,目前美的已經擁有越南、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多個生產基地,先后完成了對埃及Miraco制冷公司以及開利拉丁美洲空調業務的收購,還將于2011年在印度、巴西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同時,空調產業的重要供應商河南金龍集團2009年成功建成墨西哥工廠。金龍集團在經歷美國反傾銷反擊戰后,于2011年與美國亞拉巴馬州托馬斯維爾市達成投資1億美元建立海外第二工廠的協議。同業競爭者浙江海亮集團也成功運營了越南工廠,將觸角伸向海外。有專家表示,海外建廠的企業名單幾乎囊括了目前中國各大家電品類的領軍企業在國際化道路的選擇上,海外建廠已經成為企業認可的主流模式。
空調巨頭進軍海外市場 戰略布局各有所長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看上去多家中國家電企業都選擇海外建廠,但是各個企業的戰略出發點不盡相同。據悉,很多國家的進口關稅較高,海外建廠能夠降低關稅成本,并能夠在產品供應和產品開發上較快地響應當地市場需求。事實上,相對于先行者海爾、格力而言,其他多數家電企業在海外建廠初期的思路是規避風險,降低成本。
同時,海外新興市場的崛起也令中國家電企業發現了新的市場空間,在新興市場直接投資建廠成為中國家電企業在當地及周邊地區推廣自主品牌的絕佳機遇。相關行業人士表示,目前,中東地區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市場潛力巨大。據空調制冷大市場調查分析,近年來,非洲政局相對穩定,經濟不斷向前發展,而且當地氣候炎熱,對制冷家電需求量很大,低端產品在當地擁有巨大的市場。在南美洲,以巴西為首的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形勢良好,家電產品需求處于上升態勢。已經在尼日利亞、博茨瓦納設有工廠的志高,還在與來自意大利、巴西、印度、埃及等國的客戶洽談海外合作建廠事宜。
據介紹,海爾在美國不是依靠技術和成本優勢來獲取經濟利益,而是主要通過對特定市場和消費群體的開發,用最切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立足美國市場。與采用“先難后易”建廠路線的海爾相比,格力采用了穩健的、“先易后難”的建廠策略。據介紹,格力首先把產品出口到某個國家,進行試探性市場銷售,觀察這個國家對格力產品的接受程度以及整體市場容量情況,然后再考慮是否可以設廠,這一市場能否消化格力的產品,能消化多少產品,選擇怎樣的規模才能賺錢等問題。這就是“先有市場、后有工廠”的國際化戰略。格力在巴西就采取了這樣的策略。
海爾和格力這兩大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化先驅的成功,為他們各自贏來了陣營分明的后來者。海信、長虹采取了類似于海爾的建廠路線,而美的、志高則在建廠選址以及后續經營方式上向格力路線靠攏。
海外市場雖潛力無限 時機和方向問題仍需企業重點考慮
雖然不少中國家電企業都將海外建廠作為自己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環,但是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這一方式仍存在諸多問題,戰略選擇問題也層出不窮。
首先是方向問題。據相關企業負責人分析,認清自己所處產業的發展趨勢,對于海外建廠的決策有很大幫助。如果企業是勞動密集型,就無法到發達國家投資設廠。發達國家本來是有空調產業的,因為在國內生產不下去,才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企業不可能逆其道而行之,反過來到發達國家生產空調。”此前格力選擇投資巴西正是基于以上的決策思想,但是如今格力的想法正在發生轉變。據格力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格力的空調技術是全球領先的,在擁有先進技術和品質的前提下,在美國建廠的時機已經到來。
其次是時機問題。事實上,中國企業“走出去”會遇到很多困難,并不是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走出去”。據制冷快報記者了解,有的企業是因為手中沒有國際化的產品,沒有資格“走出去”;有的企業雖然手中有國際化的產品,但是對國外的法律環境、社會環境、稅收環境不適應,不敢“走出去”;還有一些企業雖然有好的產品,也敢“走出去”,但是因為缺乏國際化的思維、人力資源結構以及金融配套設施等,阻礙了“走出去”的步伐。
有關專家表示,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并沒有因為新興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被掏空;相反,全球制造中心尤其是高技術產品制造中心,仍在發達國家,而非新興市場國家。這充分說明,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有著堅實的生存基礎。此外,與高人力成本相對應的正是高勞動力素質,當看到新興市場勞動力低廉的同時,還要看到當地勞動者素質的不足。因此,在海外建廠的方向上,企業要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案。
